◆鄧兆華教授給作者送新著作。作者供圖

車淑梅

書展期間著名美加精神科專科醫生鄧兆華教授推出了最新著作《午間的歡樂——諧劇大王鄧寄塵》以紀念父親大人。他自言在搜集資料時才發覺原來父親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已經非常走紅,「當年我們在廣州到香港是生活的一種延續,無論衣着談吐都是一樣,後來因為父親收入多了而起變化,他拍一套電影賺幾千元,請一個工人照顧我們只是四五元……那兩三年間我們搬到當時非常高尚的地方聯合道居住,窗簾就如皇宮一樣,經常招呼演藝界好友,請廚師到會大開筵席,例如伊秋水、馬師曾、芳艷芬等都是紅人,但到了後來,我們5兄弟姐妹讀上三四年級,爸爸忽然間什麼都停下來,自此再沒有人來牌局了,他就是一位以家庭為先的父親。」

前輩是天空小說家,一張嘴可以扮演八把聲音,他可會忙到不可開交?「是的,電台每天午間時分的半小時節目都需要很多資料和笑料,他其後會把自己的劇本批上好笑、非常好笑或者極好笑、普通等等,全部分門別類,原來父親是個很有系統的人。雖然父親極忙,但也會駕着私家車接我們放學,他接我們去現在的大圍城門河邊游泳,那裏風景很美,他見兒女喜歡就在那兒買了幾萬呎的地起了一間村屋,讓我們在那兒自由發揮,那是一個很開心的樂園。」

到底前輩在家中也一樣的搞笑嗎?「他的頭腦靈活,經常在家為我們古語新解,好好笑,但我們不知是真是假。他從來都與人為善,丁羽叔稱讚父親從不與人爭拗,在圈中沒有人說他的不是,以藝人來說是非常難得!另外,父親很少停下來,諧劇之後就鑽入電影、電視、唱片,到了晚年也參加黃百鳴先生《開心鬼》系列的電影等等,他持續不斷地創新,總是不安於現狀去彈去改,不能普普通通,一定要精益求精做到最好,他叫自己『百彈齋主』,一定要做到冇得彈!」

鄧寄塵前輩凡事看得開,唯獨失望於第三子兆華在香港大學醫科畢業後,沒有掛牌開業做醫生,跑到美加去做研究腦科的工作,「是的,但我當時實在醉心研究學問,也忽略了父親的心情,後來幸得移民到加拿大渥太華的吳楚凡叔勸解,他說兆華是唯一的香港人在這兒帶領西人團隊作研究,好光彩,他才釋懷一點。」

身為美加著名的精神科專科醫生鄧兆華教授對於精神健康有一套特別的見解,「每個人出生是怎樣子都不能選擇,例如你生出來是一輛單車、汽車、吉普車還是一輛坦克車,所抵受的能力都大大不同……如果你是單車,你很小心的去駕駛,走爛路也可以,但如果你不懂的話,一下子便報銷了;就算你是一部坦克車,如果你不懂得去駕駛,亂衝亂撞坦克車都會撞散!精神科的疾病並非器官的疾病,而是看你出生的時候是怎樣,你怎樣去進行你的人生,怎樣去思想,你身處複雜的城市,還是在簡單的鄉村生活,一切都有影響。」

教授提醒我們別太重視得和失,「如果你有強迫性的性格,凡事必要得到才肯放開,那麼你的壓力荷爾蒙便會升到很高;反過來,你比較隨和,事事看得開無所謂的話,精神自然舒暢,所以精神科的疾病,除了吃藥之外,還要學懂如何去駕駛你那部車輛。」

多謝教授教曉我們得失都一笑,無論什麼事情發生,不是「得到」,便是「學到」,都是一件好事!如果要開心更可細味《午間的歡樂——諧劇大王鄧寄塵》,一定可以笑口常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