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國森
嘉興之行主要是拜訪「小查詩人」(筆者專用稱呼金庸的叫法,歡迎海內外金庸迷共用)的族叔「穆旦齋主」查玉強先生,談談他主編《查氏家族文獻叢刊》的出版事宜。中國內地今時的風俗,對文人都一律敬稱「老師」,「齋主」對潘某人也是這般的客氣。但是潘某人「老師」是不敢當的,思前想後,還是喊他老人家一聲叔叔最划算!齋主叔叔系出查慎行二弟查嗣瑮的一支,金庸則是「二查」(查慎行、查嗣瑮)的族子查昇一系。算起來「穆旦齋主」長了「小查詩人」一輩,我這喊他叔叔,正好坐實我與「小查詩人」平輩論交,他的叔叔也算是我的叔叔了。
齋主是位收藏家,創辦了嘉興五四文化博物館。此館佔地近萬平方公尺,展廳5,000平方公尺,內有五四新文化史料陳列館、嘉興百年風雲人物展示館、書畫藝術品巡迴展覽館和電影城等幾大板塊。查叔叔親自帶我到展廳匆匆走了一圈,這「百年風雲人物」共介紹了40位名人,叔叔一邊介紹、一邊問我知不知道這些名人,我不是搞近代史,甚至不是搞國史的,聽過其人其名的還不到一半。
未參觀前已知有這博物館,不大事宣傳好像有點浪費。心想可以借助資訊科技,將珍貴資料向全世界展示。豈料一開口,齋主叔叔就一口拒絕了!他言道:「愛來的便來。」原來此間的珍貴展品吸引過不少參與創建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的後人來過,平日也沒有丟空,附近的學校就經常帶學生來參觀。
後來閒聊時,齋主叔叔介紹查慎行在查家中流傳有「愎夫子」的外號,這是他們查家人多具有的性格。這個「愎」(粵語讀如「碧bik 7」,普通話讀bì)字,一見就叫人想起「剛愎自用」,那是常用的罵人成語。不過單一個「愎」,只是固執不聽人家意見而已。查慎行如是、查玉強如是、查良鏞亦如是。類似的家乘掌故,只有他們查家自家人才知道呢!
金庸未南遷香港前在內地生活的故事,屬於文學的外部研究,是「金庸學」入面其中一個熱門話題。重視外部研究的論者認為作者的人生經歷對他們作品影響深遠,不深入了解作者的過去,就無法理解他為什麼會這樣寫。潘某人沒有條件參與金庸學的外部研究,所以從一開始就專注在內部研究(即是只研究作品的本身、不拿作品與作者生平合參)。
許多在香港為金庸立傳的作者都沒機會到內地做「實地調查」(Field Study,俗譯「田野調查」,未善),齋主叔叔已整理好許多關於金庸少年時代行事的真相,在金庸誕生百年刊行面世。看過這部專著的目錄,相信公開發表後必定能夠填補金庸學研究上面的許多空白。
評論